记者随一村民来到一孔窑洞,窑洞内的墙壁就藏着一个地道入口。顺着入口往里走,地道里当年的功能分区清晰可见——有的区域可供人临时居住、组织会议,有的区域还设有暗道、机关等。地道内土炕上的草席、作战用的射击口留存至今,放置煤油灯的痕迹依稀可见,抗战时期当地百姓的生活仿佛重现眼前。“俺村也发生过‘地道战’!”刘所银告诉记者,在这里还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1943年的一天,日军进村扫荡,当时的民兵团长刘永泉安置完村民后,在村民刘贵兰家门口迎面遇上了日军,双方开枪后,刘永泉躲进了刘贵兰家的地道,日军搜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 e! y. w2 m) _, o8 D
刘所银说,为了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铭记历史,去年8月,南庄村利用现有的抗战地道遗址,保护性开发乡村红色旅游项目。地道全长4000米,四通八达,贯通全村,设置22个进出口,21个通气眼,31个居住窑洞,6个竖井式防毒气战、防烟熏战机关。目前村西的1000米地道已对外开放。- j9 v' i2 ?0 {3 g7 Y* V. I8 i
. T7 J3 d: x# Z$ v# _1 V. w) d
* Q l( e" A/ a6 c# G2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