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标题: 无人驾驶轮船要出现在五大湖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水梦家园    时间: 2018-1-5 19:10
标题: 无人驾驶轮船要出现在五大湖了
YouTube
无人驾驶轮船要出现在五大湖了
作者 方华 | + F/ F0 r" O+ o1 P" K; P
+ a' l# U! N4 H, x4 }2 b
加拿大国际广播及CBC/Radio-Canada版权所有 抄袭举报 网站:www.rcinet.ca 微信ID:radio-canada
无人驾驶小汽车、公交车、载重大卡车正在美国和加拿大公路上试验行驶,其实水中行驶轮船的自动化也在渐渐变成现实。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0 L) I# E7 a. R7 |2 ~* m; J0 Q
五大湖航道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1 J9 Y$ x4 ^( }1 t
Steve Lutsch/Facebook

- m8 K& z' a* ^
加拿大和美国共同拥有的五大湖是世界著名的载运量巨大的内河航道,在五大湖水运航道上使用自动驾驶货轮会给世界运输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
: h: i3 q( n# t) k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Dale Molnar报道,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发自动驾驶轮船。比如挪威一家公司研制的集装箱货轮计划在2020年在挪威河道上实际考验其自动驾驶性能,而且这还是艘靠蓄电池电力驱动的货轮。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 Z! I0 ~4 e- [# V* c$ m1 Y& b% f
收听
自动化降低成本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 s/ q) O+ Q: M- h5 r' f
专家们认为,自动驾驶货轮的运营成本能够明显下降,因为几乎不需要船员、节省了人工费,也不需要为船员们提供食宿条件、可以把船上空间充分用来装运货物。除了降低运输成本之外,自动驾驶轮船还能够提高航运的安全性。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1 p+ N/ e8 j: b( B: ?- s
Robert Welton/AP
) ?" h, O' _5 @4 r, \
设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五大湖理事会主席Mark Fisher指出,轮船驾驶的自动化不但能够减少对船员的需要,而且减少了对五大湖主要港口导航员和导航船的需求;不过事情的另一面是航运业会失去不少就业岗位。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
& A6 |  W+ H" n& t- V. O
船运比公路运输复杂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6 V& e, T- z' T- M1 g* h1 ~
不过Mark Fisher认为,轮船航运比公路汽车运输要更加复杂,所以不大可能会完全不用船长的监督和操作;但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应该能够看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动驾驶的货轮出现在五大湖航道上。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 a/ p# y/ F) A: {/ V
加拿大五大湖地区的省长和美国五大湖地区的州长们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努力推进五大湖航运的自动化,而且要与港口自动化和公路运输的自动化实现无缝衔接,让北美大陆的货物运输水平更上一层楼。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9 W  l/ w  z4 s9 e% C1 |
RCI with CBC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  z) E- V2 Q" Z) G* d$ w! V
加广版权所有www.rcinet.ca微信:radio-canada
/ M  R# n( S, }+ a5 o. J1 h+ \/ T- ]$ T8 h; u' D  u( u
加拿大国际广播及CBC/Radio-Canada版权所有 抄袭举报 网站:www.rcinet.ca 微信ID:radio-canada
加广中文、www.rcinet.ca、微信ID:radio-canada

$ R# Q, [; u" s- |" c% l7 ^2 h7 U0 b! ]8 \( y1 m9 e1 `





欢迎光临 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http://16.52.167.199/)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