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11与985高校拿走全国7成科研经费:先天机会 2014-11-18 22:01:20来源: 长沙晚报 手机客户端
' k5 v* J" f( j. G
1 t8 R8 o5 ^8 @2 g R, R2 V
$ w9 \2 p( w; I近日,国内某大学校长透露教育部将取消“211”“985”工程建设。这一消息后虽被教育部否认,但引发了全社会对“211”“985”工程的再次关注。
: h& D/ L4 N& z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虽然在促进中国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211”“985”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生就业方面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6 w9 B ^7 c
现状13 u4 }1 G6 `' Q. J
“211”“985”成高校贫富分水岭
& k" Y+ E. \ [7 e+ b7 U8 F- F事实上,两个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它的背后就是教育经费拨款。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这笔可观的经费既有国家拨款又是省级配套,入围与否对高校的发展是天壤之别。4 S4 o! M- a0 T4 o
这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中可见一斑。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 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
0 O: G# P! e. ~2 k1 b然而,各高校对“211”“985”的争夺却天然不在“同一起跑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就业率最高的高校之一,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在不少 “211”高校之上,但却不是一所“211”高校。其原校长徐真华告诉记者:“我们从未申报过‘211’,因为我们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当时,‘211’ 入围要么是部属院校,要么各省只能推荐一所省属院校,我们既不是部属,也没进入省里重点培养的视野,先天没有机会。”
" D4 k2 |# M- Z现状23 v' M3 I) y* n2 t
评选强调“平衡”和“经济实力”
2 ] @. ^8 p& n1 a |; n5 S2 K表面上,“211”评审主要指标有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师资、研究生规模等,实际上却受很多与“办学水平”无关的因素影响,如经济实力、学科地位,以及行政思维中的平衡主义、贪大求全等。. L5 ?& _2 p5 f5 b# ]7 i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哪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争“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最典型的就是江苏。其他经济实力相对弱的省市,“211”评选就受到影响。比如全国其他部属师范类院校都进了“211”,仅有一所地处西部的院校没进,原因却仅仅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 n: l) k6 q& M" R& Y储朝晖还介绍,由于是行政主导下的资源配置,所以申报评审过程又同时存在很强的“平衡思想”—哪一个行业有了“211”重点学科,其他行业也得有;某一个地区有了“211”,就要考虑其他地区,“并不完全按学术标准,一些不够条件的也拿到了‘211’。”) I7 C, o" V# U8 Y, E; F9 _
现状38 e0 K2 ^7 [8 F, m T
为突击上马学生被拉搞“接待”7 ~8 r+ F$ i# c% Q, u
为了能上马“211”,符合各项指标,不少高校采取了“运动式”突击战:上马基建项目,增加学科专业,招兵买马挖“老师”。* D! F: i( I! J! E
据一些当年评“211”的在校生回忆,“那时候学校要评‘211’,到处是美化工程,一些从来没有的专业突然冒出来,学生老师甚至没几个,我们学生会干部都被拉去搞各种‘接待"。 [6 k$ D% }* q
“恶性竞争”手段也相当普遍。储朝晖说,有一些学校为了评上“985”“211”,从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师资。“如南京某一所高校为了参评,挖了很多江西、安徽的老师,哪怕对方会违约,也重金挖走了很多人。挖了这些老师以后,人事档案不给没关系,另外建档,以至于邻省高校人人自危。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破坏了整个高等学校发展的生态。”
' I) l' l1 t7 b8 O4 g& d2 r/ ]“211”工程
9 l* p- v) S8 X“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 F9 o/ g2 j6 N. V7 k3 w: h
“985”工程
# K( y5 ~5 A1 U2 m/ c0 G9 w0 V0 D“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1999 年1月,“985工程”正式启动。
/ F) Y2 R9 f2 g背景资料
& B* W8 T- r) _) s% L全国112所高校进入“211”,其中39所上榜“985”
) \; a% {5 s1 C, J' I* H# }湖南有4所“211”高校
. ~, {$ q# Y/ M0 r; R“985”和“211”工程向来是高校的金字招牌。截至2014年7月,中国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已达2246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就有 782所。其中,全国共有112所“211”学校,分布在31个省市;39所“985”高校,分布在18个省市。湖南共有4所“211”高校,分别是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其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国防科大既是“211”又是“985”高校。
6 H! x: q& o$ P/ X* u& M据资料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中,“211”和“985”高校数量最多的6个省区市就占有了这些高校的一半以上。按校本部所在地算,北京、江苏和上海的“211”和“985”高校均达到10所以上,其中北京高达25所。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中西部地区,“211”和“985”高校均只有1所。
' Y+ o2 I3 L1 z% F, d! _4 ~- e近年来,不少单位都把“985”、“211”院校毕业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许多大学毕业生认为,这形成了一种隐性歧视。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i0 T* X" s4 D+ w: C6 o# H5 j
“211”“985”高校拿走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3 _# }6 W4 \. t* t5 [8 Z" V1 _; s
(2009-2013年数据)9 N; c0 M @. H4 G
“985”高校' R i% f$ }4 f; A) M
1394.94亿元: k5 v0 F; l/ Q8 a w
“211”高校& A% A3 b" U6 Z0 i4 N0 y7 b: @7 F
510.66亿元
, ]/ l! y2 `$ H1 Z其他高校
0 O- K. v4 C3 j4 Y0 X742.1亿元
$ y: h9 O/ l) r2 \3 T" j“211”“985”高校数量占公办本科不足15%
2 `* m8 d' [( Z! ?- _5 g(数据截至2014年7月)
- ~) T! e |3 ?8 I39所
6 U2 _# r" c3 N0 U0 c8 k1 s73所0 B1 E+ F+ Q7 d( b" ~6 v9 g
其他公办本科院校670所0 o4 N' w; e" w9 R
注:由于“985”高校亦同时是“211”高校,为区别讨论,图中所指“211”高校仅指“985工程”以外的“211”高校。资料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 G G0 L4 \6 h" [3 A专家解读
% { r8 q# G* g* l M“985”“211”已造两大弊端
4 B5 d3 b4 W2 W* g! @争抢经费 加剧教育不公2 ~, _, W. e0 T& K, Y7 n @9 U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黄崴说,“985”“211”的产生在当时中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资源办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学时是有积极作用的。, P q$ }* j" O
但一些教育专家同时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与现今的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太完全适应,并且容易引发一些弄虚作假、教育“懒政”等“副作用”,应该尽快作出相应的调整。# ^' ]" H/ Z3 G P$ @1 E2 ?
比较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争抢经费、加剧教育不公。
. l0 A; _% k) G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围”参评资格,也需要“跑部钱进”拿项目。广东省政府督学钟院生说,由于专项资金不是采取公开竞争的分配方式,更没有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长官意志,专家依据上报材料评审,封闭运行,有寻租空间,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设了“资金办”,“跑部进京”争经费。跑到了的学校钱越来越多,其他学校则钱越来越少,恶性循环,加剧分化。
9 J4 k! f3 N/ b. R; D! |+ N招聘设“门槛” 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 i# G7 a" F9 [$ h! e' w5 p另外,由于有“985”“211”的存在,导致一些招聘单位以此作为“门槛”设限招聘大学毕业生,从而使很多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C1 }# @& f: N+ M! G
教育专家指出,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的发展已经远非当年的“弱、小、散、少”的状况,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马奔腾。因此,有比较浓重的行政干预色彩的“985”“211”,在现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高校在一个公平环境中良性竞争、协同发展的“负能量”。
2 P1 k7 r: y5 @8 H- ~- z, C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已经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来如何更契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如何调整和改革,不至于沦为“沉睡的规定”,值得人们期待。
4 W- h6 l5 U8 \新华时评
7 P3 P) S$ l% n$ Z. h争议的背后是高校改革之问 a0 @8 Q7 w+ O- b% N
在近日引发的“211”“985”高校的争议中,记者调查发现,人们不满的并不是“211”“985”学校本身,而是背后隐藏着的高校改革之问。! \0 a J! {( u! V" L
现在人们质疑的,其实是近20年前的一个行政决策,在现今的实际工作所衍生出的弊端—以行政手段来划分学校的等级,强化了高校领导政治级别等行政化色彩,并产生就业歧视、择校、教育不均衡等不良导向。
+ x+ _8 ]& G7 ?: J目前,国际上也对大学进行分级,但分级依据是高校分层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市场自然会形成社会认同和专业认可,然后自然分层。而行政手段划分很难照顾到专业层面,经常出现“拉郎配”的现象,是发展机制的误导,一旦延续,会给高校发展埋下很多暗礁。+ I& g- V" c; q" p6 @# D
因此,我们需要取消按工程、计划配置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等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还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拨款体系。比如,可以尝试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结合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实际办学水平(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制定高校拨款预算,并进行有效监督。
# b$ A+ Z b8 z! r( ^同时,政府管理公办学校,要建立由官员、人大代表和校领导、师生及社会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制定大学发展战略、预算,监督学校行政公开、透明使用经费。这就从管办评一体、行政治校,过渡、改革到管办评分离、教育家治校。' G/ A, ~6 x0 v' P; Z8 M
总之,从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改革命题出发,曾经一度作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举措的“211”“985”工程,应该走出历史的负担,转变思路、再举改革,应对好公众的高校改革之问。2 C: U9 E6 }) Y. i. }" d& t; Z' Q2 u
" {1 y5 G* k" T8 L! B" v O
/ h. {% q! `8 Q2 A1 l;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