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真相!环球邮报:加拿大房价不会大跌 放缓上涨已算成功
y) S0 L! x3 I3 ~% K9 ~. v3 l
+ B+ V% D* J5 K$ W3 c* k* g* n h; }+ y/ Y) t6 Y
在加拿大各地,Z世代纷纷翻白眼。《环球邮报》的标题说得再直白不过了:“加拿大按揭与住房公司(CMHC)放弃以2004年为基准衡量住房可负担性”。0 s. q* l9 q' S- m
" ]9 B* }! p7 B: p- v+ Z8 L
9 ^% F t5 k: O G. w1 z6 u, [, Z5 x3 b. s7 a& k% U4 ^: ^
& g3 r9 j( P h" G+ i此前,加拿大按揭与住房公司——一个以“让住房更可负担”为宗旨的联邦机构——发布过一份引发热议的报告,提出一系列政策,力求到2030年使房价与收入的比例恢复到2004年的水平。而现在,CMHC在最新报告中表示,这一目标“已不再现实”。* j0 {) B5 ?; J! [
0 s; }6 i. J) a. n9 R) P1 Q8 n
/ @( P$ |3 v$ p7 p那份报告发布于2022年,仅三年前。当时疫情对住房市场的全面影响,以及政府随之出台的各项政策还未完全显现。而2030年如今也只剩五年时间——比新建住房从设计到竣工所需的平均时间(七到八年)还短。
* y4 x) W) N7 r t+ p! d) b3 H! _$ c1 _' {
) k* \7 _( P% ]: t) {
住房可负担性的标准依然是:每月住房支出(包括按揭、地税、保险、水电及维修费用)不应超过税前收入的30%。这个目标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仍然可达。
( P0 X3 H) Q% H" E1 ?8 i2 m8 `, |/ {& F0 a/ P0 b/ k7 Q$ I( n
+ A2 e7 k/ K/ q4 I! q9 k
6 }5 X) }" s4 K$ ]6 }+ C" D1 a7 l0 o8 m/ \. r5 v& }! L$ Q% `6 @
6 W, ^+ P/ o$ C0 Q! |
' T3 u- g6 z" D, J3 L9 f- F; G* G2 L但在一些市场——尤其是多伦多和温哥华——房价自2019年后再度飙升,远超收入增长。2024年,多伦多的住房负担率达74%,温哥华甚至高达99%。要想在五年内将这些城市的房价拉回2004年的水平,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1 Z, K: J3 a+ D7 F- x | j1 r6 L S0 a A, x6 B6 x; l' e7 E/ ~( C4 M
3 t' e3 G F# }9 n$ e
因此,CMHC现在建议将目标改为回到“30%或2019年的水平,以较高者为准”。即便如此,在某些城市仍属挑战。例如2019年多伦多和温哥华的住房负担率分别为59%和71%。要达成这个目标,所需的努力与当初要回到2004年水平时一样巨大。
O9 _/ c- v6 |6 }# w
) l8 C# N/ A! M: P2 t# ~1 u0 J4 i6 y8 b$ h% N+ n- _& Y
, Z- s& ]6 s6 {
$ Z; P9 K. W7 S# X- y' o2 V' m
$ O' V" t9 \7 `; K7 z- Z$ R7 t- N6 u+ D% k5 n
CMHC再次测算,全国住房开工量需几乎翻倍——从当前预计的每年24.5万套提高至近48万套。但至今我们在提升开工量方面仍然挣扎:去年开工量24.5万套,与1970年代初的水平持平,而当时全国人口只有现在的一半。" a7 Z4 p4 g+ ~/ a
3 p. ^8 j3 J7 Z; W9 f. c; `
8 o$ f/ k2 w* w% x4 R" C0 z这一目标尤其难以实现,因为在未来几年,加拿大经济将面临劳动力、资本和建材等资源的多重压力。例如,国防支出预计将在同期大幅增长。
) L. S2 ~% O3 ~( h% ^, {0 n
9 h$ P/ _ p9 T/ z! U1 }6 s
8 h3 J" n2 Q# }) A5 I& I同时,加拿大还需在各产业加大设备和工厂投资,以改善低迷的生产率。而联邦政府最近仓促出台的移民限制措施,又进一步减少了本就短缺的劳动力。
6 H; O9 ^) s L
8 }4 A* j* @. _& {5 P8 @: b, f
, G& |- o3 p6 }: ~& l. F8 T6 v7 J" _; H* _$ E
; L. ^6 q* P' b" _5 a. w" v“坏消息中的好消息”是:住宅建设的生产效率比其他行业更差。我们过去几十年未能提高住房开工量,并非投入不足。从1997年到2023年,住宅建设支出占GDP的比例翻倍,从业人数也翻倍,但新屋开工增幅不到其一半。& C# I% K% K3 ?" S; O
* h. X' v2 ]7 d; w J) x
+ P! U6 L( }0 j) }# Z M8 I4 S, T
换句话说,改进空间巨大。如果政府真能履行放松住房管制的承诺,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这不仅涉及放宽市政分区限制(如允许建更多多户住宅),更包括加快审批流程——目前7至8年的建房周期中,真正施工时间只有1至2年,加快审批有助于让供需更匹配,从而抑制房价波动。
+ o% D- |4 W0 [, Z3 T, L. I/ f2 b: x4 v* p# D; |7 f4 ^% v
1 }( V7 Z( p0 R; _$ }# _改革也必须包括建筑行业的劳工法律,尤其是魁北克——该省建造每个单位所需工人数量比其他大省多出50%到67%。事实上,全国住宅建设的生产效率甚至比25年前还差。
0 T5 S$ p! C# K. \- c2 G/ H8 {/ p) ^ X
% i4 w/ g$ V# G4 L' z$ F" p8 V: Z8 c+ ~' O" W! j& g
, P1 h9 i8 O C8 _: R- H- A
L$ {% F0 S- v3 c
: A8 }6 q! f7 }& c5 _此外,还应大力采用新技术:模块化住房、预制构件、机器人施工等等。如今住宅建筑行业还很落后——近70%的建筑公司员工不足5人。若想接近CMHC设定的目标,这种结构必须改变。
* s$ ^6 z. r" S/ f- \8 g" b
' j! Y' C, b4 s( {$ e' m
, s/ w& Q% Y- X; t即便一切顺利,有些人仍抱持一种“非降价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极端观点。事实上,即便是现在,多伦多房价也比2022年高峰下降了16%。但CMHC测算表明,要实现新的可负担性目标,到2035年房价只需比原本趋势“低大约四分之一”即可(重点强调:比趋势低,不是比现价低四分之一)。, x4 B- x$ h. K [2 I2 U9 g0 ?
$ \- D% J( b9 R: H' {: a& a5 N- L) A
CMHC在“不采取任何新增供给”情况下的基线预测是:未来几年房价将显著上涨——多伦多涨63%,蒙特利尔55%,埃德蒙顿32%,温哥华27%,等等。
0 A% D) M6 z6 x5 U8 t: I/ {1 b g1 F. f P% E9 n9 h! F8 R
% v4 e7 C5 @/ k4 K5 n# H" C3 b6 w- Z9 O/ a0 J* [
4 f: S3 K# W b/ p! h, y. B
, l, H9 j) ]2 q6 _, T( ?4 ]( H3 Y8 i% ?: d, p" W4 t+ O4 T
即便全国大力建房,在多数市场也只能“温和上涨”:多伦多涨20%、蒙特利尔9%、埃德蒙顿25%、温哥华8.3%。只有个别市场(如渥太华、大城市以外的安省和新斯科舍省)被预测会出现绝对下跌。其他地方的可负担性提升主要来自收入的增加。
* ?4 }" c8 f" ^% M5 f8 n( N
; N4 A, f6 w4 Z1 p5 y2 S# q' x3 o5 x3 M. C$ P. Z7 E
' ^( O% [: G) o3 C! I3 t+ @
r0 s$ |" R: M. M' X
" I5 w) j8 S) P9 Y3 L: `. b) M& M( U1 A
所以你能明白CMHC为何改设更温和的目标。如果多伦多要想将住房成本恢复到2019年收入的59%,还需增加70%的住房供应,那要回到2004年(大约50%)甚至30%的传统标准,代价几乎难以想象。
, A1 Z0 g, s$ \ h/ p4 Z2 F, X3 |" q) C8 N# a! `/ }) G+ p
6 E, s8 y8 m2 c1 r3 T& I7 h" X
而若要全靠房价下跌来恢复可负担性,有人估算需降价37%。问题是,现实中大多数新建住房都必须由私人资本出资建设,没有人会愿意在一个持续下跌的市场里大量投资。$ s$ Q d" i5 o3 c. L" G p
$ v# ^ m: m! ]" r" j2 ?
: L1 D0 J4 a+ d' h& d(那让政府建?但据一项研究,仅为CMHC定义的“核心住房需求”群体(约10%的家庭)提供所需住房就需动用2000亿至3000亿加元。政府根本无力承担。)
' W7 M, ?5 ^* d" N4 U
8 j7 q7 J% w T0 k$ n! v
& V5 K0 P- w2 r2 A" m, S! j# h+ e7 \* o+ X
! \- a5 G1 n* r. Q$ Q
# j2 h, d: q6 N- E/ ^4 ]
2 J! V* S& f9 B然而,一旦你提出“恢复可负担性”并不只是房价下跌这么简单,或说“让房价跌”并不容易做到,你就会招致攻击——正如新任联邦住房部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遭遇的那样。当被问及是否需要让房价下跌时,他没有直接附和,结果惹怒了那些视“房价必须跌”为信条的极端住房活动人士。: K- s/ L6 I$ D7 i1 G5 Z1 n& A: R
* D0 m' T3 S5 p, k0 X/ H4 o' ^& O
' p0 ^1 d' v& G/ Z8 W9 ^
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魔法思维”。对许多人来说,住房问题已变成一场世代与阶级之战:富有的婴儿潮一代压榨首次购房者的神话,在最近大选中成为便利的政治叙事工具。
& ?: h& X$ I' T+ R
; c+ L# g! S6 z: C g9 P1 A# Z% q, ?& n+ a( v- e
) V6 K/ B1 c/ x9 R0 M+ g
& B+ _. |( ?2 G/ a' q* b7 ^
4 F7 Z9 x# F" M# \2 t7 M7 d3 k8 \ k5 G6 c
还记得那张在社交媒体疯传的照片吗?一名年长男子对摄影师竖中指,被解释为“在向全国年轻人挑衅”。但事实是,那人当时针对的是摄影师和反自由党示威者,并非什么世代斗争。7 I' t" _6 p- y/ `8 H! W7 f
' {: ^4 `/ C* T8 l& W- P) d6 t2 t& g
' i! E3 x* x! q* z/ P" E而所谓的“保守党必胜论”并未兑现。最终民调显示,自由党在18至34岁选民中的支持领先于保守党,在老年群体中也胜出——虽然领先幅度不同,但足以打破“年轻人集体转向保守党”的说法。
* N! q2 r0 n6 O( ~& w7 [4 e) V5 f6 e6 j) k/ y
0 s1 B3 d5 }* K! p `7 @这并非说房价问题不严重。虽然问题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普遍,但在部分地区、对某些人来说,确实已构成严重危机。但如CMHC报告所示,这一问题既不如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简单(房价掉了就好),也没某些人鼓吹的那么容易(想办法让房价掉就行)。7 ^2 K7 I1 U" t
4 A1 S+ d7 g: ]( g! j
( G, a. J; q" _/ f$ i, ^政府为何总是对“让房价跌”这件事持保留态度?不仅因为屋主是人口和选民的多数,更因为他们多年都被鼓励把退休规划押注在住房资产上。如果在“追求可负担性”的名义下让他们财富大幅缩水,不仅会引发选民愤怒,鉴于加拿大家庭债务水平惊人,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3 q" ~3 C2 F5 d
: j0 x& x E: u- A1 q4 v8 \8 r, |, A. k
能做到让房价增长放缓,就已是相当大的政策成就——尤其是如果这完全靠增加供应实现的话。如果这都做不到,那也许是时候思考“遏制需求”的措施了——比如收紧按揭保险资格?: r2 L0 U/ B; C; m! u0 o1 H
/ c {; R6 H- s0 ]: I |